数据中心世界网

   18611334022 [注册]

新闻

技术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 HOT新闻 > 人工智能 >正文

星光璀璨进行时:中国科技巨头崛起路漫漫

来源:数据中心世界       作者:      更新时间: 2023-07-10 22:35:42
  作为一直服务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人,可以感受得到,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直服务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人,可以感受得到,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中国的领军科技企业,各有千秋,各得其所。但是每种类型、每家,似乎都有些潜在的短板。

  央企掌握着诸多关键技术,拥有技术规模化的条件和渠道,比如新能源行业。但央企最大的特点是,其权责文化和科技创新高风险是违和的。尤其原创性和不确定技术路线的创新,需要发挥个人创造力,是高风险的行为。而央企讲究组织、讲究流程、讲究追责。央企的体制和流程也常常导致信息传递的滞后和决策的缓慢。所以,茅台作为央企可以雄霸A股,可以做到世界顶级,因为茅台讲的是严谨和传承。

  再看BAT,它们在软件研发、大数据、算法等方面无疑是领先的。多年积累的场景、数据、顶级人才和巨大投入,已经形成了强大的飞轮效应。在大语言模型的时代,入场券依然在BAT手中。然而,在与国外的互联网科技巨头相比,中国的领头羊总是略显“单薄”。

  回顾海外科技巨头的成长历程,他们都不同程度参与信息领域核心原理的发现和技术的突破。近10年,以深度学习为特点的AI浪潮,是由谷歌引领的;接着,这些科技公司彷佛拿起接力棒,微软支持的openAI给通用人工智能捣鼓了一条路——大语言大模型。这项技术的革命性可能还远未显现,我不知道多年后回顾这个时期,是否会感叹现实永远比小说精彩。微软竟然用谷歌最强的AI,刺向谷歌的大本营。以及,谷歌微软IBM,均在关注并制造遥遥无期的量子计算机,并开发出相应的算法、探索应用。扎克伯格牵头的元宇宙,涉及光学、传感、芯片、计算等技术的突破,有可能是下一代计算平台。

  简单地说,过去的几十年里,信息科技核心技术的研发、方向的提出,和应用于市场,大都由这些公司引领和定义。而BAT,更多是在这些科技浪潮的基础上,融入了世界互联网发展的节奏,并且在应用上做出了优秀的成绩,取得了用户基础、商业模式和市场地位。毕竟,成立时间也短于国外巨头。

图片

  华为是一家厉害的公司,然而,有种有趣的说法——它的军事化文化使得公司在很多方面更像是一支工程队。而在应用创新方面,其弱于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创新文化,软件算法实力也未见突出。腾讯、阿里可能在某一特定技术领域并不具备领先地位,但其整合各种技术,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强大的。

  在这里,大家最关注的是华为,往往较少提到小米、OV。其实,这几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各有绝招。互联网的浪潮催生中国的BAT是大概率事件,然而小米,互联网创业者做硬件,手机卖到世界第三,成为世界最年轻500强,可能不是必然。创立时期,小米凭借出色的产品设计、强大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创新的商业模式,注重用户参与和反馈,取得了市场的成功。经历了前些年的快速成长,消费电子下一阶段的竞争,需要技术的突破点。另一些制造行业的常青树,比如美的、三一重工等,也都在硬科技上不断升级。

  至于新兴的独角兽和被称为AI四小龙的公司,要么专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要么在紧跟国际科技前沿,将最新技术应用到中国市场。其成就不容忽视,但仍然面临一个问题:有没有在一些关键的环节,只有中国新兴的AI公司能够解决呢?答案恐怕有些难。

  还有一个群体,是中国蓬勃发展的腰部科技公司。他们大多是硬科技公司,服务于B端,在某个技术环节具有独特的技术能力,但可能下游应用场景不在自己手里。这些公司需要与其他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以实现技术的牵引和升级。例如,一些公司专注于光学元件、显示器、传感器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可能需要与消费电子终端制造商合作,将其技术应用其中。比如,中国的光纤通信企业(亨通集团),一步步结束了30年前中国光缆靠进口,20年光纤靠进口,15年前光缆预制棒靠进口的历史,实现了棒纤缆全产业链国产化自主更新,自主可控。

  最后,还有一类科技公司在中国似乎是缺失的,我愿意举例为英伟达、ASML、台积电、美光科技等。它们不只掌握技术,同样也推出产品,这类企业往往没有对C端的产品,却是技术浪潮中的发动机,通过技术突破来牵引行业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英伟达对并行计算的推动。这类公司的缺失,原因之一,是近几十年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世界分工格局。在新能源车领域,宁德时代或许在朝这个角色发展,电池一定程度是引擎的角色。

图片

  那么,要成长为顶级的科技巨头,是否有一些必备的要素,或者规律呢?

  首先是核心技术决定产品的上限和竞争力。有一种公司把现有技术用好,飞轮效应和护城河就会自然形成,比如社交网络,电商。但有的企业,技术会决定商业模式和生死,比如台积电如果在先进制程、良产率上落后三星,就会直接影响生意。这里也有一些交叉的情况,很多人已经把苹果看成消费品公司,哪怕某方面的技术不是最新,用户也喜欢苹果生态形成的最优体验。但这个前提是,其他技术没法对用户体体验造成颠覆性的惊喜。而Iphone的崛起,最初也是引领触屏技术的应用。从这个层面讲,苹果是一家科技巨头。

图片

  创始人的科技基因。大部分科技巨头的创始人是极客、科技发烧友,或者懂工程的科研工作者。这点不用多说了,拉里佩奇、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都是某个关键技术的一线工程师,PageRank,根据网站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名,是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开发的一种算法,这项算法改变了在线信息分发方式。国内诸如雷军、马化腾、张小龙、李彦宏,他们对科技的热爱和追求,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中提供了核心驱动力。据说做投资的人观察到一个铁律,把公司交给营销类型的人管,短期财报可能会好,但长期衰落的概率很高,举不胜举。

  其次,科技行业九死一生,科技公司的成功并非仅仅依赖于技术,还需要尊重市场的能力,这样才能不犯技术路线的“冒进”,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利润,才有机会成长为科技常青树。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Iridium project)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出的一项大规模卫星通信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在地球低轨道(LEO)上部署一组包含77颗卫星(后来实际上只有66颗)的卫星网络,提供全球覆盖的移动通信服务。当时的技术水平能部署这样的项目简直叹为观止。但因为高昂的成本、周边技术的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误判,最终导致失败。这是一个关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相互交织的复杂故事。历史上有很多公司技术很牛,但都因为过于重视技术,不重视用户体验的趋势,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不过,大部分科技巨头,都能负担起的范围内,投入一些短期无法转化的技术。这是一个技术立业公司的本能,能颠覆自己的不知道在哪里;对于未知的探索,是一家科技公司最大的企业责任。

  按这些因素数下来,中国的科技公司,或多或少有些潜在的短板。有的占据产业链一环,牵引力有限;有的商业模式并不依赖于核心科技;有的,市场创新力不是那么突出;有的,创始人的科技基因不敢恭维。

  我相信互联网科技公司将继续成长,腾讯、百度,字节等等,华为、小米、宁德时代等也都在硬科技的路上打拼。毕竟科技公司面临的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左手打苹果,右手遇见特斯拉,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也已经开启。是否能以10年时间计,持续投入巨量的研发费用,支撑核心技术研发,是需要决心的。

  以上,仅仅一家之言,管中窥豹。

  OpenAI的创始人奥特曼在2021年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说:“我们在未来100年里取得的技术进步将远远超过我们第一次控制火和发明轮子以来取得的所有进步。”奥特曼仍然对核聚变感兴趣,他告诉媒体。“这是我在 OpenAI 之外花费大量时间的另一件事。我对那里将要发生的事情感到非常兴奋。他很高兴有一场聚变竞赛”,以建立一个最终可以为地球提供动力的低成本聚变能源系统。

  “美好的未来并不复杂:我们需要技术来创造更多财富,需要政策来公平分配财富。”“所有必需的东西都会很便宜,每个人都有足够的钱负担得起。”

  这大概是科技公司最核心的,那种希望凭借技术改变世界的初心和动力。

  所以,也许未来10-20年,中国有可能出现世界顶级的科技公司。

  (tips:此文有和ChatGPT共同创作的部分,可以猜猜哪部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